“設備出現故障,若涉及部件材料失效,我一定會追本溯源。”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室主管、高級專家何成說,只有找到失效原因,才能避免同類故障再次發生。
1995年,何成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烏魯木齊,扎根電力事業。27年來,何成圍繞電力材料領域進行研究,跨越天山南北,深入戈壁沙漠,常年往返于材料實驗室和電網工程現場,逐漸成長為電網專家。他先后榮獲開發建設新疆獎章、國網工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扎根一線顯擔當
見到何成時,他正忙著對接即將送到實驗室的一節故障電纜。“我的電話24小時開機,如果有問題,同事隨時都能找到我。”何成一邊檢查故障電纜,一邊向記者介紹電網材料。“這些電網材料有黑色金屬,還有鋁、銅等有色金屬和陶瓷、樹脂類的絕緣材料。電網設備基本由它們組合而成,任何一個部件中的材料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電網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新疆極端氣候環境較多,極易造成戶外輸電材料疲勞損傷,非金屬材料老化。這種情況下,通常都能看到何成的身影。
“研究電網材料看似枯燥乏味,但靜下心來研究,其樂無窮。”何成說,“檢測電網設備材料就像醫生問診。”只要有設備材料來“就醫”,他就會第一時間到實驗室給材料做檢查、研究病因、開出“藥方”。
何成在進行1100千伏線路三跨金屬檢測。
近年來,隨著超、特高壓電網建設不斷發展,何成的“主陣地”也發生了變化。昌吉換流站是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送端站,該工程輸送容量大、輸送距離遠,自2019年投運至今,日輸送電量最高達2.4億千瓦時,是我國“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障持續穩定送電,何成所在的團隊經常前往昌吉換流站了解設備運維情況,對異常情況做到及時處置。
今年2月,一場雨雪天氣造成昌吉換流站的一個關鍵設備損傷。當晚12點,何成接到消息后連忙趕了過去,到達換流站已經是凌晨3點。剛到換流站,何成就向同事詳細了解設備故障情況,并協助站里制訂隱患排查方案和處理方案,忙到天亮才回去休息。對何成而言,這種加班趕路的日子是他的工作常態,“做好電力保供是我的責任,我必須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多年來,何成帶領團隊奔赴2000多個電網工程一線,行程300多萬公里,完成入網設備抽檢超10萬臺(件),入網設備材料問題由2016年的21%下降到2022年的1.5%。
攻堅技術解難題
2020年10月,何成和同事利用數字影像試驗設備檢查一個在現場交接試驗過程中發生2次閃絡問題的盆式絕緣子。在仔細觀察檢測影像圖片時,何成突然說:“增加對比度。”經過圖像處理后,影像中隱隱出現兩條細微的紋路,這正是絕緣子上的裂紋,也是發生閃絡問題的原因所在。
從影像中裂紋呈現的狀態,何成判斷這樣的問題不會是個例,便擴大檢測范圍,果然發現這座變電站中部分絕緣子也有類似缺陷。最終,依據何成提供的結果,該變電站全站更換盆式絕緣子,300多個新的經過檢測的絕緣子運行至今都未出現任何問題。
何成對新材料進行分析。
多年的經驗積累使何成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并很快找出故障原因。
2011年,新疆首條750千伏烏吐哈輸電工程與西北主網聯網,電網設備新材料的應用也得到快速發展。何成抓住這次機遇,積極投身電網設備新材料的研究工作。
750千伏烏吐哈輸電工程沿線地理環境復雜多樣,途經吐魯番等多個大風區。為提升風區金具的耐磨性能、保障電網設備長期穩定運行,何成與運維人員多次進行現場調研。他們翻山脊、踏碎石,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收集到大量金具磨損資料,在實驗室經過對金具的解體分析和反復對比試驗,優選出更耐磨的金具結構型式。
為了驗證新型金具在風區的耐磨性,還需要開展實物磨損試驗。實物磨損試驗載荷大、循環次數多且噪聲巨大,為了不影響其他同事工作,何成帶領團隊成員將設備搬運到郊區的大廠房。“記得那時正值寒冬,廠房里特別冷,我們每隔3小時查看一次試驗狀態,1個月后,新型金具耐磨性能提高了5倍以上。”何成告訴記者。
2012年,經何成團隊優化后的新型金具在大風區更換應用了1萬多套,極大地節約了風區金具的更換成本,間接創造經濟效益3000萬元以上。
創新無終點。何成帶領團隊探索出“新疆特殊氣象環境下輸電線路故障防治關鍵技術及應用”,解決了大風區電網風偏和天山山脈地區電網覆冰等故障跳閘防治關鍵技術難題,成果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由他牽頭研發的國內首套金具超聲相控陣檢測系統,將超、特高壓電網鋁制金具現場檢測效率提高5倍以上;“汽輪機縱樹型葉根及隔板焊縫相控陣檢測用探頭及掃查裝置”創新成果解決了發電企業設備檢測難題,產品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廣泛應用。
截至目前,何成獲得國家級創新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項、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45項。
傳授經驗育新人
在同事眼中,何成是慧眼如炬的材料“診斷師”、技術高超的電網專家,在徒弟口中,他則是嚴厲又親切的師父。
“師父有一本工作筆記,里面寫滿了他這些年工作、學習的經驗和思考。”何成的徒弟阿依古扎力·阿肯江說,“平常遇到技術難題,師父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們,毫無保留地將知識和經驗教給我們。”
何成(左一)帶領徒弟參加年檢技術監督。
2019年,“何成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工作室積極開展“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并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依托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領、人才匯聚及培育傳承的綜合效應,形成了一支技術過硬、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培養出國際、國家級標委會委員6人次,高級職稱5人。
“我們每個月至少會組織一次集體交流,大家坐下來一起總結最近的工作心得、遇到的技術難題,共同探討,共同進步。”何成說。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圍繞電力設備可靠性提升、電工新材料、新工藝研發及應用等領域,先后與其他電力生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運維單位組建了多個產學研用一體化技術聯盟,積極推進聯合攻關,推動優秀成果轉化應用,取得顯著成效。工作室先后獲國家級創新獎1項,自治區(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三等獎1項,其他各類創新獎近10項。工作室研發的新型電力金具、無損檢測方法等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于相關領域。
何成與千千萬萬電力人一起見證了我國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我為做萬家燈火的守護者而感到無比自豪。未來,我要繼續腳踏實地干好工作,為我國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何成說。
(本文刊發于《經濟日報》2023年7月2日10版)